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主张二倍工资吗

2023年03月08日 广东集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否需要二倍工资?让我们来看今天的案例。

 

基本案情

2021年5月,小王入职某影视公司。入职后,小王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21年12月底,该公司发布消息,要求所有人员两天内必须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未签订的话请自行办理离职手续。小王拿到合同后,认为劳动合同的相关条款严重侵害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提出异议,要求公司修改合同条款,但遭到拒绝。

2022年1月,小王从该公司离职,随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向其支付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之后仲裁委员会作出判决,支持了小王的仲裁请求。该公司不服仲裁裁决,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庭审上,影视公司认为,自小王入职之日起,公司就要求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小王拒不签订劳动合同。无奈之下公司开除小王,小王存在严重过失,公司无需支付小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本案中,小王于2021年5月入职影视公司,双方劳动关系于2022年1月解除,影视公司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和小王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理应在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间每月支付小王二倍的工资。影视公司主张其无需向小王支付该期间的二倍工资差额,缺乏依据,不予支持。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影视公司的诉讼请求,影视公司应向小王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律师说法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主张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是多久?从什么时候起算?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对于二倍工资是否属于劳动报酬,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二倍工资中的其中一倍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它适用前述第4款规定的特殊时效。而另外一倍(差额部分)则是对用人单位未履行法定义务的惩罚性赔偿,不属于劳动报酬范畴。因此,主张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时效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的一年内,即无论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还是劳动关系终止,都受一年的时效限制。

关于仲裁时效起算点,全国各地司法实践不尽相同。在广东地区,大部分二倍工资差额仲裁时效的起算点采用“倒推法”。即从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起计算,往前倒推一年,按月计算,对于超出一年外的二倍工资差额则认为已超过仲裁时效,不予支持。

举个例子,张三于2020年5月15日入职,2021年7月12日离职。后张三于2021年8月11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2020年6月15日至2021年5月14日期间未签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如按照“倒推法”起算,张三主张权利的时间为2021年8月11日,往前倒推一年为2020年8月12日,因此2020年8月11日(含当日)之前的二倍工资差额已过仲裁时效。因此,2020年8月12日至2021年5月14日期间的二倍工资差额能获得法院支持。

 

相关规定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七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

第15条 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时效,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确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的二倍工资差额,从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起往前倒推一年,按月计算,对超过一年的二倍工资差额不予支持。

 
18680537333